北京游记

2016 01 16 Review, Chinese_posts

一 北京大学

第二天陪友人去中关村办完事,顺道进入北大溜达了一圈。

在北大门口看到围栏,于是问保安小哥现在是否可以进入参观。小哥先是敬礼,柔声说,可以,刷身份证就可以了。门卫刷了我们中一人的证件,了解到我们同行,问了一句参观何处就放行了。

以前从没想过要来这里参观,更没对她抱有多大兴趣。只是隐约了解到关于这个校园这个学校的许多事,知道学校里面有很多大学者。

来到她的校园后,发现它的校园也是颇有特色的。大抵上,校园建筑以灰色、白色系为主色调。晚近建设的多为灰色系,包括校外的那些科技园、各个财团捐建的教学科研大楼。建校初期的早期建筑多为清式古典建筑,白色墙壁,翘起的飞檐,朱红柱梁,梁上饰以繁复的图案。两类建筑都有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式样。现代性的大楼用两层平顶或者梯形屋顶来象征传统元素。一两层建筑则直接运用斜顶。屋顶也许寄托了建造者承前启后的意思吧。

北大燕园校区最著名的是未名湖还有“旁边那个塔”。游玩的时候是冬季,未名湖上结了厚厚的冰。看到不少人在冰上嬉戏。我也试着在边缘漫步。其实开始的时候我还怀着一种忐忑的心情踩上去,不光是安全原因,更因为这是人家学校的象征之一,湖底曾经有数位大学者自沉。直到我看见一位学生下了单车,拿出冰刀底的滑冰鞋穿上,在未名湖里自由地滑动,心中的不安才释然。穿过未名湖,看到斑驳的湖面,枫叶凝固在里面,冰上少年忘我滑行,心中一丝感动油然而生。北大历来以兼容并包著称,尽管从前校园内争鸣的场景不再,但还是在默默地包容所有人的吧,哪怕是无知的匆匆过客如我。

“旁边那个塔”是一座神奇的景观。走进学校的时候我是不太好意思拿出相机的,怕扰了校内学生来往走动的景致。但走过此塔,抬头仰望,过往关于未名湖与博雅塔的文字拂过心头。于是我不顾羞涩与塔合照了一番;外国小哥拿出手机亦合照了一番;独游校园的女生掏出自拍杆满意地拍了一番。这座塔打开了路人的心扉,化解了校园内学生忙碌身影的压迫感。它犹如一尊佛,一座菩萨,可以在很远的地方瞻仰,也可以静静地定人心神。

穿过未名湖,进入了较为古早的校园建筑区。那里的一草一木一物皆有历史。始建于“1470”的华表,某大使馆捐赠的智慧之树,某刻字都已模糊的碑…虽然风华物貌不如南方学校那样秀丽,但是严谨庄重的风格暗示着校内只争朝夕的官学风范。

去北大的那天天空最蓝。

当天去到清华,被告知工作日不能入内。~~离去时,背后一路可以10元一位带入学校的声音不绝于耳,俨然入清华游玩已经形成一个产业链了。~~

回想起之前去过的香港大学,犹如过去的北大和现在的北大合一。香港大学可以见到各类学生活动的宣传,学生自我管理与管理学校的通告,当前社会话题的争辩,各色的研讨会,以及巨大的图书馆。港大和北大一样会包容所有类型的人,有着相对宽容的氛围:包括相对低的物价。而北大校园里偶然见到的一个工作坊的通知提醒着我不要过毁,他们也在努力吧。

二 漫步圆明园

圆明园是一个去了会激起内心民族主义情绪的地方。那里原来有康熙时的庭院,爱好江南的乾隆在北京西北仿制的江南,中西合璧先声的亭台楼阁。但是,现在只剩下了地基和残柱。

地图上把圆明园遗址分为三个区域:绮春园、长春园、圆明园。绮春园中有湖心岛康熙祖母避暑宫殿的遗址,名曰。湖心岛较为狭小,但四面环水,想必是夏日休闲的好住处吧。

由湖心岛北去,可以见到一座标准明清宫殿。前门、中殿、侧面值班房,均对称布局。形式十分规矩,为其中早期建筑。宫殿北有两只黑天鹅,人工活水喷出保证湖不凝固。

再向西是含经堂,乾隆时兴建。堂中石柱较前面宫殿更粗,地基也更高,可想见其宏伟。

再往西可见福海,由此进入了圆明园地界。地图上看去,圆明园规模比前面两个园加起来还要大三分之一。如此规模,已然是人在景中走,园的另一边还是园的境况了。其后闲逛许久,险些迷路其中。

圆明园的确集合了古人有关建筑与自然的全部想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