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方便處」
家裏怎麼也離不開的一處便是排泄之所。通常,這樣一個地方是家裏最不起眼、最易忽視也是最不願提起的地方。我們會誇耀自己的房子是座南朝北,通風很好;有寬敞視野的客廳,真皮的有格調的沙發。有時候,甚至連燈光的佈置也頗爲講究。但卻鮮見對便器、洗手間之過多考慮。
回鄉的恐懼
中學後,我很少回到老家。除了一年機會較少這種原因,還有兩個恐懼的問題。其中之一是如廁的不便。我家屬於很古老的那種土磚房,泥土築成的黃色外壁。如廁之處是一間狹小的房間。房間下部空出來,放置了一個大桶,用來盛排泄物。每每清晨,排便那一關十分難過。以至於我每次在家停留不會超過兩日。進而形成了不願意回老家的情緒。 但是,在中學前,我連續在家呆過好幾個月。年少時這些竟然沒有那麼大的影響。
廁所的進化與衛生
看過「方便處」這本書後,發現這種對衛生狀況的重視實在是人類文明進步過程中必經的過程。農業時代,人們的方便行爲十分灑脫。因爲分散居住的緣故,也不會造成什麼災難。但是到了工業時代,大規模聚居而形成了大城市。這種大背景下,如果不重視方便的衛生與處理,會給疾病的傳播、人們的幸福造成巨大的危害。 從我個人角度來說,年紀漸漸長大後,習慣了城市里相對進步的衛生處理系統。再次返回到原始的狀況,反而不甚習慣。對於現代人來說,重視排便健康是一件難以啓齒卻又十分必要的事情。那麼衛生間的合理設計是不是也非常必要呢?
坐便器與蹲便器
作爲一個南方人,使用較多的是蹲便器。對於坐便器,總有種不適之感和不衛生的感覺。所以直到去年,我都是拒絕使用坐便器的。 但是去年一次去香港旅遊的機會,使我適應了坐便器的邏輯。進一步地,瞭解到,如果有老人在家,坐便器對於他們更爲合適。因爲坐着更爲舒適,不容易出現腿麻起不來的狀況。 因爲這一經歷,我都想買一個日式馬桶圈了,但是想想發現自家並沒有一個坐便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