驴得水——致终将逝去的纯净理想

2016 11 10 Review, Chinese_posts

驴得水——致终将逝去的纯净理想

驴得水是这样的一部电影。几个老师,投身到偏远的农村,试图通过教育来给底层注入知识之光,以此来改变整个国家。但却受制于贫苦的条件,教育事业难以为继。无奈之下,只能用一头打水的驴来充作老师,缓解收支问题。不料特派员前来视察,老师们又找来一个铜匠冒充老师,几次应对,从荒诞的喜剧,演到最后成了无言的悲剧。 这就是世俗社会。大多数时候,我们也许怀抱着纯净的目标,做着没有复杂动机的事情,但是在日复一日的人生旅程中,最终归于单调、乏味、微不足道的工作和生活。我们可以逃离到远方,但是却逃离不了人性与人与人构筑的社会。在那里我们有可能实现价值,构成意义。除非我们放弃价值——理想。 电影中,几个老师,或因放荡不羁,或因桀骜不驯各自皆有污点。只有一字不识、未经世事的铜匠拥有一尘不染的履历。在人群之中,就可能变得污浊。以至于,在社会中固化的、指标化评价中,没有学识的铜匠比几个积极投身农村教育的教育家更符合「农村教育家」的标准。这是社会评价的「异化」,本来应该用来区分不同贡献的指标,变成了不利于教育贡献区分的教条。社会组织的官僚化,日渐的异化过程,使得有志的人期望去改变。 所以改变中国,除去世俗社会的弊病,至大同,在两个世纪前,甚至更早的时候,就是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宏愿。从事教育,自孔子以降,便是儒士借以践行、推广自己理性价值的方式。可以说,培养君子,通过人才来影响社会,是儒士的理想。 然而,君子是少数,且自身命途多舛。这一点从孔子首徒颜回的早夭便可知。君子慎独,君子克己皆需要强大的意志与能量。过于执着,就可能产生心理疾病,甚至抑郁而终。鉴此,后世士人,多读庄子老子,或参佛学,以求内心与外界社会达到平衡。于是,有了明清士人讲究的器物与精致的礼仪,沉默在风花雪月之所,诗情画意之地。 这种沉默,在和平年代,使得社会的种种病态都归于平静,掩盖在日常繁琐又无聊的生活细节中。而往往在动荡年代,会有一些如电影里那样的老师,更勇敢地做自己,坚持自己的理念,追求理想。 但,电影里的人还可以去到延安;现实的人呢?现实中的延安又在哪里?